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广泛宣传工会先进工作者事迹,校工会近期推出系列报道,倡导广大教职工向先进人物学习,争做“四有”好老师,共贺北京师范大学工会成立70周年。
(注:人物顺序按2010—2020年时间排序,主要事迹为当年申报材料,部分有删减)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董晓萍
北京市教育工会“师德标兵”:何 杰
北京市教育工会“师德先进个人”:李 奇 莽晓懿 熊 俊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董晓萍
个人简介: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女教授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协会分会会长、北师大教职工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数字民俗学实验室主任是北师大中青年女教授的优秀代表。
主要事迹:
一、有政治信念、树立了品学兼优的女高知形象
董晓萍是一位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均表现突出。
二、在首都高校妇女工作的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
董晓萍自1996年至今,连续14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协会(原女教授联谊会)会长(原主任)工作。她学习前辈女教授献身高知妇女研究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在任职期间,围绕高校中心工作,将联合国社会性别战略和理论教育资源引进北师大高等师范教育,与本校工会工作,特别女教职工委员会工作相结合,开拓进取,建立新的女性研究课题和课程,成绩显著。在北京“世妇会”后,曾协助原女教授联谊会主席王宁教授出版首都女教授文集《繁花絮语》4册(1997~1999),并在本校和学院路共同体多所院校中,开展女本科生、女研究生的成才教育和正确就业观教育活动,引起很大反响,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自2000年起,在北师大教务处、研究生院和工会的支持,首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跨学科本科生公选课“社会性别学”和研究生课程“女性学”,在增强女性自强自立和社会性别的合作意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她还承担了社会性别学的讲课任务,撰写了讲义,后出版教材《现代民俗学》(设《性别民俗学》专章,2007),形成教材成果。
2004年在北师大举办并主持教育部首届“性别、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级国际研讨班,聘请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社会性别专家张幼云、奈琳(Nelin Hasples)和国内学者史静寰、邓小南、刘伯红等15人联合授课。2006年聘请劳动与人事保障部专家讲座,开辟“女教授讲坛”。就女性成才、女性就业和女性劳动政策等热点问题开展教育。北师大的“女教授讲坛”坚持至今,先后由国家级女名师王静爱和舒华教授、杰出海外回国女留学生张秀兰教授、最受学生欢迎的本校十佳女教师于丹教授等演讲,深受师生欢迎。董晓萍教授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强调将联合国社会性别工作框架,妇女史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社会性别学理论和女高知政策研究框架,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三、在首都文化建设和高校教育事业中成果显著
董晓萍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曾长期担任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教授的学术助手。在2002年钟敬文教授辞世后,她成为继任的学术带头人。她根据国家文化建设重大需求,根据首都国际城市发展建设目标,创建数字民俗学新方向。带领中青年团队继承创新、艰苦奋斗、兢兢业业、甘于奉献。2003年创建了数字民俗学实验室,2004年完成中法国际合作项目“世界大城市资源网.北京站”软件,此成果在北京是首创,在国际上也是第一次出现的成果,为国际同行通过数字化产品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提供了新样本。她和课题组承担北京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用七年的时间,开展北京市民用水文化习惯调研究,已出版著作《北京民间水治》(2009),并同时建立北京市民用水和历史街区保护的数据查询系统,为北京市政府评估和北京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学支撑。此外,自2003年以来,连续6年,她和有关中外专家共同开展北京寺庙碑刻与民俗保护、北京传统工业经济与民俗研究,现已完成项目,广受国内外关注,并为北京西城区、东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提供了咨询意见。2004年,她带领课题组参加科技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数字化”项目和“国家社会公益项目专项项目”,自主研发“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数字地图空间演示模型”、民俗数据库、民俗数字数据和数字民俗地图,包括“北京故事卷”数字空间演示模型,全部通过科技部验收,科技部的评审意见说:“该项目对我国民族民间文艺基础资源的科学分类和数字化抢救,是一项既具重要学术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它对于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对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以及在世界范围内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均有重要作用”。2004年底,该软件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大厅展出,获中央领导高度评价,同时收到中外观众的热情好评。《中国文化报》以《数字版“文化长城”浮出水面》为题对此进行了报(2006.4.3)。在此基础上,她继续带领课题组刻苦攻关,解决传统文科研究手段现代化问题,将全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298卷、400册、4.5亿字纸介著作转为数字数据,2009年研发出中国民间文化传播数字软件10种,在国庆60年庆典期间,在国家大剧院展出1个月,收到了极大的社会反响2007年,她所带领的北师大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第三次获得国家重点学科的称号,同时完成211、985、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五、十ー五规划项目32种,另完成国际合作项目9种、部委横向项目17种,保持了该学科在国内高校中的民俗学教学科研重镇和中国民间文化数字基础资源信息中心的地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董晓萍在北师大本职岗位上,为首都科学文化事业和高校教育事业积极奉献,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在国内民俗学研究及其社会应用领域,也研发了一批重要成果,取得了民俗学和社会学同行的高度认可。2009年,她被推选为国务院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社会学组成员和召集人。
更多人物报道请详见工会微公号 https://mp.weixin.qq.com/s/s0I6OJ0-wdu51Izmimc1Qg
Copyright© 2019 北京师范大学工会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电话:010-58807869
E-mail:xg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