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圆满结束,北师大参赛选手获得优异成绩。校工会推出他们的参赛感言,分享获奖选手的成长与收获。
文学院 杨明晨
我有幸参加了北京市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通过参加此次比赛,我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都收获颇多。
首先是教学设计和理念。我在文学院开设的课程主要是西方文学作品选读类专业选修课,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困惑我的问题是如何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可以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文本阅读和系统化的知识提升中达到平衡。作品选读类课程的主旨是让同学们深入文本细节、在亲自阅读中感受文本魅力、提升文学审美以及感知作品特征,但如果在教学设计上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文本阅读,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散漫无章,最后也无益于达到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教学目标。而反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一味注重对作品文本中相关知识与思想史等内容的讲解,作品选读类课程又容易滑向知识概论的教授,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作品文本本身的魅力和意义,这又失去了此类课程的开设初衷。而教学比赛作为一个“非日常”的事件,它要求在20分钟的紧凑时间内展现一段完整的教学课堂,一开始我感觉这一特征对于展示作品选读这类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它进一步加剧了我原本所面临的文本阅读与知识讲授之间的矛盾。但在实际准备以及各位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这二十分钟的教学展示却重新给了我课堂设计的思路灵感。我意识到如果想在这两方面达到平衡,应当形成一种“节奏感”,即如何选取作品文本中的一个具体段落或细节形象,全课围绕这一点进行阅读,并且一段阅读跟随一个问题或知识引导,完成该单元后再进行下一段。如此一来,文学作品选读课就在一个集中的问题之下,形成了阅读、问题与知识的互动节奏,环环相扣,既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参与,又有利于知识的提升讲授,课程内部形成了逻辑的串联,容易达到好的效果。也正是比赛20分钟超出日常的要求,让我更加紧了对这一课堂设计思路的训练,这其中的收获不仅仅是如何用于比赛,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启发我日常的教学,这是更有价值的收获。
其次是课堂掌控实践。要上好一门课,课程的教学设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将教学设计与相关理念付诸于课堂实践,良好的实践过程才可以直接让学生受益。我在原本的课堂实践中,会过于依赖于文学文本或PPT中整理的知识内容,不自觉地会少很多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次比赛是一个重要契机,因为在比赛中选手往往需要脱离对文本材料的依赖而注重现场的脱稿讲授,这其实不仅仅是一次“表演”,更重要的是要求我更加熟悉自己所讲授的文本细节和知识内容,也更加注重自己对课堂的整体掌控。通过这次的脱稿训练和讲授实践,我更加明确了下一步打实知识的努力方向,也更具有了课堂现场掌控的经验,这也是此次比赛对我提升日常教学的重要意义。
来源|杨明晨
排版|颜晓臻
责编|刘玉娟
Copyright© 2019 北京师范大学工会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电话:010-58807869
E-mail:xgh@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