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新闻

“青椒”之声|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教赛精英选手:刘卓异

发布时间:2023-12-04 浏览次数:

近期,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圆满结束,北师大参赛选手获得优异成绩。校工会推出他们的参赛感言,分享获奖选手的成长与收获。


历史学院 刘卓异


1.png


坦诚地讲,我刚得知自己入选北京市青教赛参赛名单时,虽然毫不犹豫地决定参加,但内心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能参加北京市青教赛这种高级别比赛本身就是一种荣誉,也是我这个“非升即走”的青年教师必须抓住的机遇。但是沉重的工作压力和经济压力也让我对可能到来的备赛任务有些畏惧,因此我当时将之视为额外的负担。尽力保证科研达标、努力维持家庭经济平衡已经消耗了我大部分精力,再加上教学任务,我认为我的负荷已经超过100%。一段时间里我是怀着“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壮心态从事教学,保证每周至少挤出一整天的时间用于备课,而这一天往往格外长,要战斗到深夜两三点。


2.png


作为一个小时候唱过《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人,我每周一次的挑灯夜战已经足以自我感动。我认为自己做得很到位,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校给的薪水、对得起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对得起我教的学生。如果没有这次青教赛经历,或许直到我教学生涯结束,我都会在这种自我感动中自封为无冕的教学名师。


我很幸运,这种由思维局限性造成的无知傲慢以一种柔和的方式被消解了。我的观念转变正是发生在此前被我视为负担的备赛过程中。经过密集的多次磨课,许多之前从未意识到的问题暴露出来,诸多老师专家对我进行了指导。其中有多年前曾教过我的老师们,也有在教育教学领域全国知名的大专家、名教授。他们的批评与建议促使我、刺激我对自己的教学、大学专业课授课方式以及高等教育的目标进行反思。


所谓教学,无非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课。但任何事物都有主有次,课堂究竟是以教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这个问题如果在公共场合问教师,得到的答案十之八九是以学生为主,因为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传道、受业、解惑,而授课效果直接体现于学生打的评教分数;但其实很多教师尤其是大学专业课教师内心里认为应当是以教师为主,因为专业的事情自然要听专业人士的。这个问题如果问学生,学生多半要回答以教师为主,因为教师掌握着课堂设计、课后作业以及考试评分的安排,既是教练员、又是赛事主办方、还是裁判员,有“生杀大权”


我以前的教学是跟着直觉和本能走的,其中固然有朴素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但也不乏趋利避害的思维方式和讨巧偷懒的行为习惯。比如,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及和其他老师的交流,学生在评教时对教师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点:教学内容难度过大、授课缺乏趣味性。评教成绩对教师的影响是直接且强烈的,出于现实考量,我希望学生多给我打高分,因此我会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学生的这两个诉求。比如我会刻意地穿插讲一些段子、故事,会时不时用一些网络用语和网红表情包,会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包袱”,尽管大多数“包袱”只会造成尴尬的冷场。我会将难度较大的专题替换为比较简单的专题,会不敢严厉地提醒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会因为部分学生表示课堂点评作业让他们很“社死”而考虑过取消作业点评环节。在这些地方,我是以学生为主的。但对于专业知识的逻辑链条建构、教学设计的深入浅出、PPT制作的清晰美观,我固然是有追求的,但并没有精益求精,而是选择以教师为主,到了一定程度就适可而止,并将粗糙的地方解释为知识分子的个性。


这样的选择是很市侩的,我选择了对我自己比较有利的一种教学方式,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教得高分,也稍稍减轻了我的工作负担。但是无论学生怎么想、教师怎么做,一个客观事实是无法改变的:大学专业课就是有难度,就是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对于多数同学而言,学习这些知识并不轻松,要在课上集中精力,还要在课下阅读一定数量的参考文献;要花费不少时间精力,甚至会经历痛苦而挣扎的知识攻坚。但这是习得专业知识、获得一技之长、拿到专业学位所必须经历的。


我在备赛期间曾与一位早年间获得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的同事交流这个问题,他很坦然且坚决地表示,专业知识确实有难度,但没办法,这就是专业训练必须要有的。由此,我得到了一个与直觉相反的结论。学生在评教系统中反映最多的两个问题,或许是人类本能中惰性的外在反应,是教师不能够妥协的;而学生一时不太关注、教师可以稍加放纵自己惰性的教学设计环节,正是应该步步考量学生需求、须臾不可放松的地方。而如果教学设计得当,课堂上营造出较好的授课氛围,能够充分高效地利用授课时间,也可以极大地缓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畏难情绪。


比如,教师授课时的语气、语调和口头禅,就是看上去微乎其微而实则影响深刻的因素。我此前毫不在意这个问题,甚至隐隐认为这是教师的个人特色,觉得如果有人在这方面对大学教师提出要求,不仅是吹毛求疵,甚至是扼杀个性。所以在磨课时专家们指出我的口头禅问题,我还觉得这个问题过于细节化了。比赛时有表演的成分,注意一下可以理解,但实际授课中完全不影响。在我观看了我自己的授课录像后,我才意识到讲课时充斥着“啊”“嗯”“这个”“那个”等口头语是何其严重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我作为听众听自己的课,听到这些口头语感觉十分糟糕甚至极度可厌。这些频繁出现的口头禅显得我对要讲的内容记忆不清或犹疑不定,给人一种讲者不严肃不专业的感觉。专业课上展示出不专业的气质,即使所讲的内容完全准确,课堂氛围也是混乱且失败的,这对学生吸收专业知识很不利。过度使用网络用语、网红图片、搞笑段子也会引发近似的负面效果。教学当然可以追求轻松、易懂甚至风趣幽默,但如果是以消解专业课的严肃性为代价,那就是舍本逐末。


又比如,PPT的观感在电脑屏幕和投影幕布上是有差异的,教师看着电脑做PPT或许感觉没有问题,但放到投影幕布上就有问题。这一点我以前不是不知道,但并没有重视过。因为我授课时基本背对投影幕布,和学生的视野方向正相反,学生盯着看的那块幕布恰恰是我基本不会去看的。在青教赛之前,我一直使用纯白的PPT背景。磨课时有老师提醒我,长时间看纯白背景的PPT比较刺眼。我找机会坐在台下体验了以下,感觉确实如此。因此我将PPT背景换为暗黄色,我在电脑前看觉得柔和了很多。但在又一次磨课中,另一位老师提醒,如果某一页PPT的字数较多且字号较小,在暗黄色背景下很可能看不清楚。我坐到台下看,确实也是如此。因此我对着投影幕布调整PPT背景的颜色,找到几个既柔和又不影响阅读文字的颜色,将之固定为我的PPT背景色。这让我想起启功先生回忆陈垣先生讲课的场景。陈垣先生板书的字数和位置都是根据教室提前设计好的,要保证每一位同学都看得到。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这是一句简单得似乎不必多说的话,但内涵很丰富,想真正做到也不容易。


3.png



这种对课堂教学细致入微的打磨,只有青教赛备赛时才有机会体验。所谓“磨课”,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将一块石料磋磨成一枚美玉。褪去外面的一层层石壳,内里的瑕疵都是瞒不住的。对自身缺点的认知促使我反思。我从一个对教学怀有朴素热情的教师,变成了一个开始自觉自主思考大学教学意义的教师,这正是我参加这一轮青教赛最大的收获。



来源|刘卓异

排版|颜晓臻

责编|刘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