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首页»专题活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北京师范大学第16届青教赛一等奖比赛视频

发布时间:2022-04-27 浏览次数:

 

 

本科生教学文科1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胡笑然

青教赛对于我们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讲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是展示锻炼和检验自己的平台,也是能让青年教师融入师大深厚的教学传统的一次有益活动。这次比赛我觉得最难得的是能够得到我们学院里几位有极其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赛前的指导和建议,以及在比赛当中现场来自不同院系学科的老师们的点评和意见,这些都对我在真实课堂中的教学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将课堂教学中最精华和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浓缩进十五分钟之内展示绝非易事,特别是外语类的教学,一方面要有趣味性,另一方面又不能仅局限于语言技能的练习而是要更多渗透实在的,具有人文内涵和深度的知识。同时,将学生从被动接收到充分调动至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能力。这也是我从课程最初的想法到最后参赛的教案设计中变化最大的一个部分。尽管还有非常多的修改和完善的空间,但能看到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以及主动回顾修正自己的学习成果而最终获得一种能力上的提高的确是让教师最有成就感的一个过程。

青教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让我深入反思教学的每个细节,也很幸运能有机会得到宝贵的指导。非常希望能借这个比赛会有更多的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前辈继续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本科生教学文科1组一等奖、最佳板书奖

文学院  董婧宸

两年前,我初登讲台,讲授古代汉语的课程:这是一门质朴无华、历史悠久而又传统深厚的课程。从陆宗达先生到王宁先生,在前辈学人不断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师大的古代汉语课程,陆续形成了以两个模块的讲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一部分是围绕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讲授基础理论,说明语理;一部分是选择经典文言文篇目,讲授上古汉语文献,培养文言文语感。

报名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时,由于这学期的教学安排相对比较满,我匆匆地将古代汉语课程中的“因形求义”的PPT摘出一节,即提交给院里。“因形求义”的讲授,一般在讲授完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的形体结构后,旨在通过汉字的表意形,教会学生运用因形求义的方法,探求文献词义。

正式讲课前一周,我在古汉所做了试讲。尽管之前也曾讲过这部分的内容,在试讲前也做了详细的准备工作,但几位研究所的同仁,还是注意到讲课中的几个问题: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有个别条理不够清楚、递进层次不够,讲课略显平淡;选用语例稍多,有一些例子不够典型,在课堂讲授中没能讲得透辟,有几个例子稍嫌枯燥;板书设计和PPT有个别重复,PPT的呈现效果不够精彩——老师们对我的讲课有肯定,也有建议。我也意识到,相对于平时的一课时、两课时的授课,十五分钟的讲课中,与其说是聚焦了讲课中最精彩的部分,不如说是放大了平时教学中的问题。

在试讲之后,我也调整了教学设计、语例选择和板书设计。真正讲课的时候,反而没有在所里试讲那么紧张了。最后获得的一等奖,是肯定,也是幸运——一次比赛,当然不可能是上课的全部,但这一次比赛的机会,给了我锻炼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重新去注意在平时课堂讲课、准备中的一些细节:选取的讲授例子是否太多?理论讲解是否会太枯燥?怎么通过讲课把课程讲明白?

同时,这一次的比赛,也让我由衷地感谢古代汉语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和同仁。十多年前,我负笈北上,来到铁狮子坟,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我陆续聆听过古汉所几乎每一位老师的讲课,老师们扎实的学问、准确的讲解,在求学的路上给过我无数的启发。特别是导师王宁先生,我佩服她深厚的学问,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成为一名独立研究的学者,一枚师大的青椒——当我转而站在讲台上,讲授课程的时候,我更从另一个角度,去向老师学习:无论是给博士生开设的讨论课,还是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基础课,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讲授不同深度的内容,她总能做到条理清晰、深入浅出,这样的举重若轻,当然离不开她多年的讲台经验,但更在于她深厚的学养和对课堂的把握。在准备试讲的时候,作为古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和副所长的凌丽君老师、孟琢老师,还就具体的教学细节、讲授内容,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而王立军老师、卜师霞老师、柯永红老师、孟跃龙老师等几位老师,也给了我很多鼓励,让我有机会去锻炼一番。如果说这次讲课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我更知道,做一个好老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本科生教学文科1组一等奖、最佳教态奖

教育学部  刘幸

    如果没有教育学部那么多老师无私的经验分享和加油打气,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的我,恐怕难有勇气站上比赛的讲台。更要感谢学校组委会,组织了那么多和我素未谋面的师大学生,到现场来听我们讲课、给我们打分。他们渴望新知的眼神,是我不敢不将这堂课讲好的最大动力。我总觉得,作为师大的教师,千万不能辜负了师大优秀的学生。我也曾是一名师大的学生,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受过他们很多的影响。我自己心里清楚,我在讲台上的哪一个动作,是在模仿我的哪一位老师,这是我对他们的感谢,也是我对他们的致敬。

 

本科生教学文科2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案奖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红

青教赛在咱们学校颇有名气,以前坐在台下听课,就已经受益匪浅,如今自己站上讲台参赛,更是收获满满。从准备课题直到最后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全院老师们和督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和细心指导。一遍遍的修改课件,一遍遍的试讲,一遍遍的打磨,老师们的指导细致严密。从语速到教态,从板书的设计到课件的布局,从如何导入到如何结尾,从整体结构的谋划到重点难点的聚焦,每一个设问、每一句话都仔细讨论、反复推敲,哪怕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小小的注释都要讨论许久。许多问题都是以前自己在上课中都没有意识到的,这次比赛让我不断反思以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上课中,看到同学们那么投入的思考,积极的回答问题,我深深感到同学们对毛泽东思想学习的兴趣,这让我更有信心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这次比赛,我深深体会到,理论要扎实研究,教学要精心设计,情感要真切投入,学生要深入理解,语言教态要到位得体,这就是一名青年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功。我将继续反思自己的教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鞭策自己。

 

本科生教学文科2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态奖

历史学院  李  渊

参加青教赛于我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无论是准备过程,还是正式比赛,均使我获益匪浅,以下几点虽可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切身体会。

首先,教学中内容建设最为重要。授课内容需反映学术前沿,体现教师对此问题的思考,这对大学课堂而言尤为关键,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其次,内容的展示过程必须有吸引力。无论是十五分钟的比赛,还是三节课的日常教学,想让同学们耐心听完,就应尽快抛出自己的核心问题,引起大家的兴趣,而提出的问题最好与前授知识相联系,以体现课程的连续性;课堂教学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知识点应层层递进,逐次展开。

第三,教师对教学应怀有感情。教师应真正热爱教学活动,且对所讲授的内容充满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被吸引到教学中来。由于部分同学将要从事教育事业,这也是培养他们对教育情感的重要手段。

最后,感谢学校和学院给我这次机会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也感谢在准备过程中学院诸多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比赛中评委老师的中肯意见,这些都将促使我今后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本科生教学文科2组一等奖、最佳教态奖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李堃

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是对我两年来的教学探索过程的一次检阅和反思。比赛收获的不仅是名次,更多的是深刻的心得体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谈论舞台艺术的时候曾提出,要通过演员的有意识的心理技术产生下意识的创作,使观众达到共同体验的效果。我认为在讲台艺术中,同样需要讲授者具备类同的素养,用个性化的技术驾驭给定的授课内容,引领学习者进入共同体验的状态,更好地领会教学内容。

大学本科课程内容往往不直接采用最原始的文献,而是经由学术群体和个体解读后再加工的产物。一些知识细节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稀释、衍射、扭曲甚至遗失,造成学习者在初始学习中由于知识的碎片化和残缺而产生认知层面的困惑。因此,讲授者不仅讲授知识点,还要解析、梳理和汇总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习者搭建知识体系。如同拼图,讲授者要在提供拼图碎片(知识点)的基础上帮助学习者识别碎片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将碎片形成图案(知识体系)。教学的质量不仅以分享拼图碎片的多寡而论,更以提升学习者转化全图的能力为目标。这个目标,需要讲授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再创作。

 

本科生教学理工科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PPT

地理科学学部   周红敏

我是一只笨鸟。

    我深刻的记得2014年第一次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在学院试讲时被专家批得狗屁不如的场景。选题太难、难度把握不好、理论推导太过跳跃、讲课过程语言太过锁碎......我像一只失败的小狗,收拾好自己沮丧的情绪,一点点的修改、一遍遍的请学院的专家指导,在王静爱教授、刘慧平教授、朱青副教授等几位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的15分钟“表演”经过几次脱胎换骨,终于获得了本科生理科组二等奖。

    其实上次没拿到一等奖,我还是有些遗憾。转眼,2018年的比赛又拉开了序幕。,因为恰巧那段时间事情比较繁杂,正在犹豫是否报名的时候,学部的工会主席黄琳老师及时出现了,在她的鼓励和督促下,我决定再试一次。

    因为我承担的课程比较少,所以选题的范围比较窄。而且从内心里,我并不想从上次比赛的课程中选题。经过再三斟酌,我决定从今年新接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通识课中选一段,内容就是我们刚刚讲完的《地图投影》,因为这一节课至少是我讲过的。我咨询了学部在该部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朱良老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我提了不少建议,但也对我的选题表示担忧,因为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不容易在15分钟之内讲清楚的,因此,他建议我不要讲得太难,毕竟,这是一门通识课,我采纳了他的建议。我把真正上课的内容做了一些删减,把原本不够精细的动画重新制作了一遍。拿着这个课件参加了学部的初赛。

    出乎我的意料,上课的效果还可以。但专家们也提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科学性不够、节奏控制不合理、口头语多、语气太过强硬。下来以后,我们的工会主席又悄悄的提醒我,我的仪态不够优雅,小动作有点多。这些问题,有些是新状况,有些是老朋友。随后,学部又邀请国家教学名师王静爱老师单独给大家辅导,从选题到PPT制作、从内容设置到语言组织,王老师挨个给大家做了分析讲解。因为对内容设置把握不好,在王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单独给王老师讲一次。王老师认真的听了我的试讲,给我提了几条建议:引入太长需要调整、可以加一些演示、内容适当做一些调整、多练。我修改完以后,又见缝插针在比赛当天的上午,给王老师讲了一遍。

    这次见面,是我最受益的。

    内容调整完,试讲比较顺利,王老师又提了几个小问题,回去再练习一下。比较凑巧的,王老师约见的人还没到,我们随意聊了一会。我知道我讲课有一个比较顽固的毛病,就是语言比较碎,但是在学部初赛的时候,有一位评委老师觉得我的语气非常强硬,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在我看来,我只是情绪比较饱满,语言比较干练,但是为什么会给别人这样的感觉呢?我很困惑。王老师看着我,肯定的跟我说:“你刚才跟我说这件事的语气就比上课的语气更加诚恳。”“上课需要交心。”她又补充道。我一下子似乎理解了:我往往太过急切的想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却忽视了我们之间的“交心”,比如忽视了学生的反应;上课像竹筒倒豆子,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不是娓娓道来。

    比赛结束,我如愿以偿获得了一等奖。但是这一次,我的收获却比一等奖更多。经过这次比赛的洗礼,我深切的体会到要想讲好一节课、一门课,不是“表演”就可以做到的。

    用心。

 

本科生教学理工科组一等奖

化学学院  闫东鹏

通过本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进一步有机会向优秀的参赛同事、往届获奖老师以及经验丰富的评委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完善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巧,找出以往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收获彼丰。实现了自己在教学经验和技巧方面的进步,特别是在教学方案的设计,当代教学设备的运用以及与学生互动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完善和提高。

未来希望有更多向教学名师请教和学习的机会,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努力为我校培养优秀的人才。

 

研究生教学文科组一等奖

历史学院 湛晓白

今年是我留校任教以来第二次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了。与其他老师一样,自踏入高校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如何搞好教学这一基本考验。作为青年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能否讲好一门课,的确相当程度上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尊严乃至内心的幸福感。然而,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好的大学课堂,我心中至今没有标准答案,并且仍时不时感到困惑。如果非要加以总结的话,我想好的课堂至少应当包含这样两个要素:一,展示专业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二,帮助学生训练学科思维。至于教学比赛,在有过两次参赛经历之后,我积累了以下几点粗浅的个人认识,与大家分享。

首先,从技术层面而言,需要明确教学展示既源于日常教学但又跟日常教学有所区别。教学比赛有单位时长限定,在较短时间内必须包含导入、展开、讨论、总结等环节,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随意选择参赛题目,而是要从日常教学内容中精心遴选。至于遴选题目的标准,应该是将内容的完整性和内在逻辑张力结合起来,做到围绕一个专题多角度、多层次、环环相扣地加以解剖和探讨。

其次,从选题来看,应当选择那些具有兼具学术基础性和前沿性的问题。这既是日常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比赛中尤其应当充分贯彻。众所周知,戊戌变法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老生常谈”但又始终具有学术活力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新的史料和前言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本次比赛中,我节选了《百年来戊戌变法相关研究》这一教学专题中的一个子目,聚焦《戊戌政变记》这一百年来戊戌政变的权威叙述文本,结合历史学界和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有关戊戌变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探讨,正是基于这一考量。

再者,从多种学科同台竞演的角度来看,教学比赛还应当尽可能地展现各自学科的专业特性。以历史学为例,我们既可以展示史学重视史料实证的求真特质,也可以展现它总是与现实深度关联的“经世致用”性;既可以引领人们认识历史思维的辩证性和科学性,又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总是天然地、无处不在地包含着价值观教育。让听众发自内心地感叹“这是真正的历史学课堂”,我想,这不仅是一种现实的比赛策略,也应该成为我们历史学教学的日常目标。

最后,我想说,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和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教师凭借知识垄断就可以主导课堂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去返了。大学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水涨船高,如何更好地上好每一门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享受而不是彼此折磨,对我来说会是一个永远的挑战,那就在挑战中前进吧!

 

研究生教学理工科组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案奖

地理科学学部 刘凯

今年我参加了第十六届北京师范大学青基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有幸获得了研究生教学理工科组一等奖、最佳教案奖和最受学生欢迎奖。从教3年,第一次参加比赛,能获得评委老师和同学们如此高的认可,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与鞭策。回首整个比赛历程,深刻的体会到青教赛“以教促赛”的内涵,于我个人而言,这次青教赛一次非常难得的锻炼与提升机会。通过这次比赛,切实感到了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促使了自己去反思平时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我是2014年1月份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工作。学科团队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一直以来有“教学传帮带”的优良传统。2013-2014春季学期,我全程认真观摩了本学科汪明老师的《结构工程基础》的课程授课,并参与部分课程、案例的讲授。汪明老师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其讲课思路清晰,幽默风趣,观摩过程受益匪浅,学习了很多授课的经验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经过一年的筹备,自2014-2015春季学期起,我开始正式讲授《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这门课程。从第一堂课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现在的从容应对,背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怀着对三尺讲台的敬畏,每节课程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课件制作,再到教学试验教具的研发,一点点琢磨,一点点改进,写下了厚厚的手写教案,这都为今年参加青教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青教赛我所讲授的内容是《防灾减灾工程学导论》课程其中的一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地震是大家都关心的灾害现象,但地震对建筑结构的作用机制大家并不了解,这个选题能够迅速引起听者的关注与兴趣。因此,从收到工会黄琳老师比赛邀约开始,我就迅速确定了这个主题。但比赛时间只有15分钟,要在短时间内科学专业地讲清楚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内容设计必须丰富且紧凑,我将平时要讲3个课时的内容的精华融汇在了一起:从地震到建筑结构的作用机制,到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最后以实际地震案例分析收尾。由于讲授的内容就是自己平时上课所讲授的内容,初期准备阶段相对比较容易,我直接以平时上课的课件为基础进行了修改与拓展补充。参加学部的初赛之后,收获了评委和同学的肯定,尤其是试验教具的使用为讲授增色不少,取得了地理科学学部第一名。同时,评委刘慧平老师、李强老师、柏延臣老师、苏筠老师、赵晗萍老师对我的内容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比如板书的设计,内容中需要进一步体现出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特点等。根据评委老师的建议,我进一步修改了内容。在参加初赛之后,学部又邀请了教学名师王静爱老师为大家仔细审阅幻灯片,王老师听完我讲之后,针对每页幻灯片,大到内容的衔接,小到字体的选择、字体的大小,图片是否合适、图片的分辨率等,提出了很多具体而宝贵的意见。我特别佩服王老师的“火眼金睛”,很多微小的错误,都被她一眼识别出来。于是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修改,按照老师的意见,细抠每一页课件,找同事和学生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一遍遍的修改。在此也特别感谢我的同事们和学生们无私的付出与帮助。

可以说,正式比赛时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与幻灯片制作,与一开始准备的课件,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焕然一新。反省自己平时教学,只注重了内容的设计,没有花这么多时间去考究幻灯片的细节,也没有机会有这么多教学名师帮我一起拔高。正式参加比赛的当天,在我进行讲授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同学们和评委老师们都能跟着我的节奏在理解问题,于是我也完全进入了教学状态,就只想把这个问题讲明白给大家听,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点评阶段,老师们也都给了我非常肯定但又很有建设性的意见。

以上简要回顾了我筹备课程以及参加青教赛的一些历程及体会。在自己的努力下,在同事、朋友、学生无私的帮助下,在地理科学学部领导和工会的大力支持下,这次青教赛取得了好的成绩。但教学永无止境,备赛的过程中,我惊讶于时间付出之后,教学效果的提升程度,这也将激励我在教学的道路上继续努力,用心上好一门课,为学生,也为教师这一份神圣职业的职业操守。

    最后衷心感谢校工会、校教务部、校人才人事处、校教师工作部、校宣传部、校学生工作部的组织。感谢你们为青年教师所提供的锻炼与展示的平台。

 

研究生教学理工科组一等奖、最佳板书奖

物理学系  袁喆

2015年秋天我入职北京师范大学。入职一年后第一次知道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出于学习教学方法和培养教学能力的目的,报名参加了物理学系的初赛。然而参赛之后,心里却颇为怀疑这种比赛形式能否真实地反映教学能力。之后的两年里,我也参与了系里一些课程的教学工作,慢慢体会到能把课讲得让同学们不低头看手机着实是一件极为挑战的事情,也认识到青教赛的15分钟课程并非仅仅是事先准备好的一场表演。

抱着进一步学习的想法,今年我又一次报名参加了系里的初赛。不同于上次的是,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我不断把自己放在同学的角度,分析如何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让逻辑的环环相扣打消同学们低头看手机的想法。初赛上,自信满满地讲完15分钟,评委们给出了较为正面的肯定之后,也指出了更多的问题,让我意识到需要努力的地方仍有很多。

在接下来准备学校比赛的过程中,我通过反复地思考每一个知识点,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解读,也大大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认识。经常在自己豁然开朗后,很快就能找到更加合理的讲解方式。这里所谓的合理,可以理解成让听众听完知识点后,内心会不由自主的说一声:哦,原来如此。另一个特别的体会是每一次讲课的语言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也没必要事先具体准备讲稿。反而是自己对内容足够熟悉之后,可以信手拈来。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讲课的状态。

有人问我,科研已经这么忙了,花这么多时间与精力去提高教学能力是否值得。其实我在清华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的时候,清华就从北师请了一些专家去给我们上重要的专业课程。如今我有幸成为北师物理学系的一员,在承担教学任务以及准备青教赛的时候都得到了系里多位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我深切的感觉到,有责任把这优秀的教学传统传承下去。把课程讲好,是北师物理学系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